○卷九
◇福州
九仙山,越王无诸九月九日尝宴于此,大石为樽尚存。越王山,即越王旧城中,有越王井。金崎江。鳝溪,溪大鳝长丈余。石鼓山。行山,郡国志云:闽县有行山,一名霍山,形似香钟。飞山,越王时,自海飞来。越王石,方舆记:常隐云雾,惟清廉太守乃得见,宋虞愿观见之。营头戍,越王所置。螺江,搜神记云:闽人谢端钓得异螺,因名之。香炉山,道士章寿于此学道。延平津有蛟龙害人,寿入水斩之。香炉山仙人坛,唐天宝七载置。仙游山,列仙霍童游处之所。本名霍童山,天宝中改之。峰上有坛,又有一小石瓮,中有水,味甚甘。峰南有石步廊、石堂,东复有石桥,跨涧,居人或时闻钟鼓之音。佛迹石,大盘石上有大足迹,昔有胡僧经此,云是佛迹。海坛山。石亢岭。大妃小妃山,故老云:越王葬溪岸大石上。
◇建州
黎山,郡之胜概也。梅福山,方舆记云:福炼丹于此,今有昇仙坛。茶山。仙人洲,一名坠马洲,萧子开建安记云:梅真人上昇坠马于此。小松溪。玉清洞,图经云:晋世有渔者游潭中,见石室,额有金字云“玉清洞”,因前昇其庭。有人出曰:此司命之府也。渔者骇而退。萝笔山,俗云:江淹萝笔之所。武夷山。汉祀山。浮石山。芹溪。子期山,建安记:华子期尝师角里先生,得隐仙灵宝之法,后居此山。湛炉山,图经云:昔湛王铸剑于其上,因而为名。九石潭。越王台。武夷山君庙。鸡岩,建安记:与武夷山相对,半岩有鸡窠焉。洞宫山,图经云:洞中有莲花石,又尝有人游之,获石龟、鹤、藤、竹、仙人绳。莲花峰。
◇泉州
夹山庙,每岁旱,祈祷多应,故祠祀特盛。岛屿在海中,上居民。晋江。乐洋江。放生池。天水淮,唐太和三年刺史赵所开,长二百三十步。尚书塘,唐刺史赵昌置,号常稔塘,昌后为户部尚书,镇南海,因改名。赵淮,在晋江县西一百步,刺史赵所开,长二百三十步,阔一十六步。飞阳神庙,晋太康年,夜有雷电起于庙庭,明已移于江北,故曰飞阳庙。延福寺,中有西峰,即唐徵君所处,有石砚、石器等并存,并有石篆题曰“高士峰”。佛迹山,上有足迹,故老相传以为佛迹。金鸡山,昔常有金鸡见于上。蕉山。桃林溪。九窦山。卧龙山。三髻山。屿山,在海中。锦田山。越王山。唐翰林学士韩墓。
◇南剑州
演仙山,图经云:仙人演氏炼丹于此。演仙水。天阶山,萧子开建安记云:山下有宝华洞,即赤松子采药之所。金泉山。石帆山。落星穴,建安记云:晋义熙年,长星堕其处为此穴也。并榈山,上有天柱石,不生群木,有径号走马埒,石上仙人马迹存焉,中多产并榈木。七台山。
◇汀州
至道宫,唐开元一十八年置,本名开元宫,内有明皇真容,皇朝改今额。灵蛇山。鸡龙山。{襄}荷岭。九龙水。寅湖。勤江溪,或曰龙潭,岁旱,祈祷多应。
◇潭州
苦竹溪。九侯山。天公山,阴晦则闻箫鼓之声。藿溪。双髻山。罗溪。董奉山,仙人董奉游此,石上琴台、丹灶犹存。牛岭。龙溪。马岭。
◇邵武军
九龙观,唐贞观中,九龙见于陂池,各有天尊驭之。长图写以闻,遂置观。高平苑,建安记云:越王校猎之所。乌君山,山顶有二石,各十丈,苍黑,间叶分枝,状如双蔓,谓之“双石”。鸣铙山,图经云:越王无诸尝畋猎于此,鸣铙载旗,因以名焉。龙门溪。
◇兴化军
壶公山,昔有人隐于此,遇一老人引于绝顶,见宫阙台殿,云此壶中日月也。九仙山,何氏兄弟九人栖此登仙。九鲤湖。壶公庙。龟山,院图经云:僧无了尝隐于此,遇一神龟,蹑四小龟而行,无了异之,遂居其地为院。大飞山,山地本平湖数顷,一夕风雨暴至,旦见此山耸峙,因名焉。飞乌溪。大目溪。百丈岭。百丈溪。转水台,在百丈溪山岩下,有水,或岁旱,居人壅之回流入城,即应期澍雨。
◇广州
南越王墓,南越志云:尉佗葬于此。南海广利王庙。王仙□菖蒲,因菖蒲涧为名。番山,山海经云:桂林八树,在贲禺东。贲禺,即番禺也。禺山,吴录云:尉佗葬。灵洲山,南越志云:肃连山西有灵洲。郭璞云: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,即斯地。罗浮山。凤水,自高流下,巨石激散,如凤舞之形。贪泉,晋刺史吴隐之饮而成诗,即此泉。菖蒲涧,有菖蒲丛生于涧中,一寸九节。浮练洲,有白沙,望之如练。荔支洲,南越志云:其上多荔枝。琵琶洲,图经云:形若琵琶。万岁井、千秋井,皆都督刘巨置。牛潭,昔有渔人见金牛自水而出。废番禺县。鼓门,广州刺史周敞采龙山木杰门鼓,一给桂林郡,一给交州,击则二鼓相应。五羊城,南越志:昔有五仙人骑五色羊至此。贪泉碑,唐陈元伯文。会仙观,记云:何仙居此食云母,唐景龙中白日昇仙。白水山。杯渡山,世传杯渡禅师渡海来居此山。珊瑚洲,昔有人于海中纲得珊瑚。紫溪水。金芝岩,旧记云:唐开元中于此获灵芝。龙磨角石,相传云:每春有龙于上磨角,新旧迹存焉。金钅巢潭,秦时昆仑贡犀牛,带金钅巢入此潭。葛洪丹井。任嚣墓,汉南越尉。
◇韶州
唐张九龄庙。芙蓉山,郡国志云:汉末,道士康容昇仙于此。灵鹫山,山似天竺灵鹫山,因名。桂山,上多菌桂。玉山,昔有人得玉璞于此。莲花岭。韶石,郡国志云:舜尝登石,奏韶乐。浈水。桂水。曹溪水。张九龄宅。灵池山,有碑云:开山和尚灵震于山顶开池。仙人石室。昌山,士庶嬉游。唐武德中,夜有星如银,坠于山顶。锦石。
◇循州
白鹿山,唐开元中,有白鹿游于罗浮山。博罗山,郡国志:循州有博罗山,浮海而来,博着罗山,故名。龙川江,有龙穴,潜通于海。大万湖。
◇潮州
越王走马埒。古义昭县。凤凰山,南越志为翔凤山,一名凤皇。金城山。恶溪水。揭阳楼,唐刺史韩愈建。
◇连州
桂阳山,旧名灵山,唐天宝中改。方山,与九疑相对,高下相等。贞女峡,荆州记云:秦时有女子化为石,在东岸穴中。湟水,汉路博德讨南越,出桂阳,下湟水。古连州城。阳岩山,日出先照此山。安乐水。二桃水,源出桃泉山。山梯,山经云:山高偏见四野,因名。
◇贺州
橘山,上有名橘树。临贺水。白云观,图经云:张天师于此上昇仙。仙溪水,多菖蒲。龙溪水。是陂龙水,郡国志云:鱼登此门化为龙,不过者曝鳃黠额。桂岭山,山多桂竹。萝水。
◇封州
骐驎山。白马山,有巨石,上如马。西江,源出邕州。封口水。忠谠山。猿居山,多猿。忠谠水,源出忠谠山。
◇端州
端溪,州以此溪名。至道观,本名白鹤观,至道中改。石室山,以其下有石室。歌乐山,风起声如音乐。古鹄奔亭,搜神记曰:汉何敝为交趾刺史,行部宿此。夜半,有妇人称冤。敝命掘之,有双鹄奔出。
◇新州
思龙水,源出思龙山。氵索水。
◇康州
陆贾庙。利人山,亦名香山。吴录云:端溪山有五色石,石上多香草,俗谓香山。端溪水。石斛山,山出石斛。
◇南恩州
龙鼍山,郡国志云:山有龙鼍水。昆山。仙人石,郡国志云:又名仙人床。金鸡石,出郡国志。昆水,源出昆山。朱华谷。
◇梅州
西洋山。程江,昔程文家此江口,乡里推服,州为上言,遂以为程乡。六目池,按图经云:有六目龟游于池。
◇南雄州
贞仙二女祠,图经云,秦时二女子避地于此,得道飞仙。大庾岭。龟湖山。浈昌水 ,齐范云为始兴太守,至此赋诗云:且汲修仁水,不饮斜阶流。楼船水,汉杨仆为楼船将军,出豫章,下浈水,即此。梵云寺。
◇英州
望夫冈,昔有人南征,其妻于此登望而死。鸣弦峰,图经云:舜南巡,援琴于此,峰南有薰风亭。沱水,尔雅云:江有曲水曰沱。尧山,始兴记云:尧南巡经此山。浮云岭。熊耳岭,状如熊耳。古衡州城。白鹿山,始兴记:晋张方为含光令,有德化,感白鹿群游。
◇惠州
无古迹。
◇桂州
訾洲亭石记,唐柳宗元撰。隐山。独秀山。阳江。白石水。颜延之宅。唐李袭志为桂州总管。齐裴昭明为始安内史。唐李靖为岭南道安抚使,平蛮颂碑。草书岩,唐有僧名云,学王羲之书,居此。乳洞,垂乳万数,其色湛然。楚王城。橄榄山。翠眉山。凤凰山,唐初有凤皇栖其上。越王庙,即佗也。
◇容州
牛山,方舆记云:石如牛。昆仑水。都峤山,即洞天之一也。石抱山,方舆记云:山多竹木,葱翠如抱。旧绣州城。勾漏山,即洞天之一也。鬼门关,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,路由此,立碑,石龟尚在。古铜州城。勾漏县城。射炉山,形如香炉。箫韶山,常闻乐声。
◇邕州
苦竹山,多苦竹。郁水。邕水。银瓮,昔有仙人居是岩,炼药既成而去,遗此瓮,人或上山观之,则失其处,及下瞻望,复见之。石鱼,在江滩下,有石壁,壁上有鱼形。仙人床,在左江溪洞临流山上岩中,往来舟人咸望见之。昆仑山。石燕山,故老传云:天欲雨,其中石燕皆飞焉。
◇象州
象山旧城。旧县城。龙泉台,春夏冷,秋冬温。古长风城。旧州城。雷江古城。仙岩山,中有涌泉,经冬不竭。仙人山,有仙人换骨函在。穿山,有穴,南北相遇。汉马援获白鹿,因立此州。象山,其形如象。居鹿山,天欲雨,云气如鹿。阳口溪水。龙泉水。雷山,每雷雨,皆从此山而起。仙人岭,岭表记云:象州武仙县旧有神人聚集高山,羽驾时见。大藤溪。郁林水。旧桂林县城。思玉山。雷江。古郎城,在古郎山,因名。
◇融州
蓉山。筒岭。真仙崖,岩洞中有白石,高丈余,如天尊像,道服霞披俨然。本名灵岩山,咸平元年改今名。鸬鹚山,多鸬鹚。浔江。真仙岩溪。武阳江。古龙溪水。
◇昭州
开元观,有唐明皇帝御容。目岩山。荔浦水,源出桂州荔浦县。平乐水。乐州城。银殿山。甘岩山,有泉甘美。龙母庙,苍梧郡有媪,因浣得卵,大如斗,贮器中,浃旬有物如守宫出焉。秦始皇闻之曰,此龙子也,乃具礼聘之。媪恋土不乐。及媪殒,因立庙。
◇梧州
火山,岭表录云:每三五夜一见于山顶。鹤奔冈,汉太守刘曜尝凿断冈,有双鹤飞去。班石,舆地志云:广信县东有孤岩,有班石,皆五色。桂江。三江,郡国志云:州有朱丘临水,南枕广江,左带郁江,谓之三江。鳄鱼池,搜神记云:扶南王范寻常养鳄鱼十头,若有犯罪者,投与鳄,不噬,乃赦之。
◇藤州
龙母庙,图经云:昔有温姥,后人立庙。
◇龚州
石人山,每亢阳,祈祷有应。在子州,上有黑石状人。
◇浔州
思灵山。石鹿山,有石如鹿。师子山,状如师子。浔水。郁江。思苑水。
◇贵州
南山,在郁林县南,故老相传葛仙翁于此炼丹。龙马山,状如马。文章岭,以山石文,故名。石牛,郡国志云:岁旱,民割牲取血以和泥,涂牛背,祀毕即雨。郁林石。龙山。府城,俚人藤氏。
◇柳州
仙人山,有石形如仙人。乌岩山。龙壁山。浔江水。龙江水。罗池。罗池侯庙碑,唐吏部侍郎韩愈文。伏波将军庙,即汉马援也。
◇宜州
玉虚观。会仙山,常有紫云、玄鹤乘空而下,止于此山,如神仙之会。龙江,相传江道如龙。高峰山,昔有陆猿仙隐于此山。
◇宾州
贞翠亭。壁仙亭。古漏关。钱山,图经云:昔有居人蒇铜钱于此。宾水。古漏水,经古漏山,因名。镆耶山,昔得古剑于此。
◇横州
乌蛮山,昔有乌蛮人居此。登高岭,九月九日居人置酒聚乐于此。香桷山,傍有稻田。
◇化州
三江水。灵山,昔士俗尝闻山上有音乐声,遂名。陵山,昔有乡人姓陵居此。特思山。水。大海。水月台。
◇高州
射狼山,图经云:有人于山中射得白狼。高凉山。龙湫山,下有泉,邑人置龙湫庙。潘山,昔有方士潘茂于此炼丹。仙山,藩茂于此昇仙。方舆记:故潘州。
◇雷州
威化雷公庙,岭表异录云:雷州之西有雷公庙,每岁配率造连鼓、雷车,置庙内,有以鱼彘肉食者立为雷震,人皆畏惮。擎雷水。陷湖,图经云:本陆地,陷为湖。贞女台,故老传云:昔有女子父母殁后独居此。
◇白州
宴石山。二角山,二峰角立,因名。蟠龙山,形蟠屈如龙。大江,源出容州大容山。博白水。马门滩,马援南征,以江流迅激,舟楫不通,乃疏作尽去其石。余有二巨石,双立若门,因谓之马门,如奔马。温汤。绿珠宅基。
◇钦州
钦水。罗浮水。罗浮山,见隋书。
◇郁林州
寒山,南越王尉佗遣人入山采橘,经七日方回,问其故,云山中大寒,不得归,因名。独莲山,上有池,中有莲。渐大山。郡国志云:党州山北渐大,状如塔,一名宝塔山。鬼门关。郡国志云:在牢州界。谚云,若度鬼门关,十去九不还。言多瘴也。罗望江。故牢州城。故党州城,郡国志云:在党州界,即古城。黄都山,昔有樵夫迷路,见五黄衣黄冠语曰,吾都此山。
◇廉州
开元宫。狼头山,方舆记云:昔南越王尉佗屯军于此,舂谷而如山。北龙山,其形似龙,山从北来。五黄山,有樵者迷路,见五人黄冠朱颜相与谈笑,指示迷者得归。苏磨桥,见南越志。明月溪。绿云溪。珠池,郡国志云,合浦海曲出珠,号曰珠池。合浦水,方舆记云:去合浦八十里有围州,其地产珠。古城,在古廉州西南,即汉孟尝为太守还珠之处。古城,在古廉城东,宋太始中,陈伯绍获青牛之处。
◇琼州
汉朱崖儋耳郡地。黎母水,源出黎母山。龙眼水,在琼山界。龙母庙,事见昭州。焚ズ。小江水,旧经:水即汉将平儋耳焚ズ船之处。连延水,在琼山县界。
◇昌化军
景星观,唐乾封中置。伏波王庙,即汉马援也。天庆观,大中祥符四年置。师子石,形如师子。昭山。黎母山水。昌化石,云极灵异,祈祷多应。
◇万安军
唐贞观中,崖州都督、云南公冯世接分所部文昌县地,立为此州。
◇朱崖军
开宝中,准敕改今名。
●宋史王存传
王存字正仲,润州丹阳人。幼善读书,年十二,辞亲从师于江西,五年始归。时学者方尚雕篆,独为古人数十篇,乡老先生见之,自以为不及。
庆历六年,登进士第,调嘉兴主簿,擢上虞令。豪姓杀人,久莫敢问,存至,按以州吏受赇,豪赂他官变其狱,存反为罢去。久之,除密州推官。修洁自重,为欧阳、吕公著、赵所知。治平中,入为国子监直讲,迁秘书省著作佐郎,历馆阁校勘、集贤校理、史馆检讨、知太常礼院。存故与王安石厚,安石执政,数引与论事,不合,即谢不往。存在三馆历年,不少贬以干进。尝召见便殿,累上书陈时政,因及大臣,无所附丽,皆时人难言者。
元丰元年,神宗察其忠实无党,以为国史编修官、修起居注。时起居注虽日侍,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。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,神宗韪其言,听直前奏事,自存始也。
明年,以右正言、知制诰、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。论园丘合祭天地为非古,当亲祠北郊如同礼。官制行,神宗切于用人,存请自熙宁以来群臣缘论事得罪,或诖误被斥而情实纳忠非大过者,随材召擢,以备官使。语合神宗意,收拔者甚众。又言:“赦令出上恩,而比岁议法治狱者,多乞不以赦降原减。官司谒禁,本防请托,而吊死问疾,一切杜绝,皆非便也。”执政不悦。
五年,迁龙图阁直学士、知开封府。京师并河居人,盗凿汴是以自广,或请令培筑复故,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。二谋出自中人,既有诏矣。存曰“此吾职也。”入言之。即日弛其役,都人驭呼相庆。进枢密直学士,改兵部尚书,转户部。神宗崩,哲宗立,永裕陵财费,不逾时告备,宰相乘间复徒之兵部。太仆寺请内外马事得专达,毋隶驾部。存言:“如此,官制坏矣。先帝正省、台、寺、监之职,使相监制,不可徇有司自便,而隳已成之法。”元初,还户部,固辞不受。二年,拜中大夫、尚书右丞。三年,迁左丞。
有建议罢教畿内保甲者,存言:“今京师兵籍益削,又废保甲不教,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。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,既已就绪,无故而废之,不可。”门下侍郎韩维罢,存言:“去一正人,天下失望,忠党沮气,谗邪之人争进矣。”又论杜纯不当罢侍御史,王观不当罢谏官。
四方奏谳大辟,刑部援比请贷,都省屡以无可矜恕却之。存曰“此祖宗制也。有司欲生之,而朝廷破例杀之,可乎?”又言:“比废进士专经一科,参以诗赋,失先帝黜词律、崇经术之意。”河决而北几十年,水官议还故道,存争之曰:“故道已高,水性趋下,徒费财力,恐无成功。”卒辍其役。蔡确以诗怨讪,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,确再贬新州,存亦罢,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。始,存之徙兵部,确力也。至是,为确罢,士大夫善其能损怨。岁余,加资政殿学士、知扬州。扬、润相去一水,用故相例,得岁时过家上冢,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,亲与酬酢,乡党传为美谈。
召为吏部尚书。时,在廷朋党之论浸炽,存为哲宗言:“人臣朋党,诚不可长,然或不察,则滥及善人。庆历中,或指韩琦、富弼、范仲淹、欧阳为党,赖仁宗圣明,不为所惑。今日果有进此说者,愿陛下察之。”由是复与任事者戾,除知大名府,改知杭州。
绍圣初,请老,提举崇禧观,迁右正议大夫致仕。旧制,当得东宫保薄,议者指存尝议还西夏侵地,故杀其恩典,既而降通议大夫。存尝悼近世学士贵为公卿,而祭祀其先,但循庶人之制。及归老筑居,首营家庙。建中靖国元年,卒,年七十九。赠左银青光禄大夫。
存性宽厚,平居徇恂,不为诡激之行,至其所守,确不可夺。司马光尝曰:“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,其王存乎!”
●诸书题跋
1、《郡斋读书志》卷二下
《九域志》十卷
右皇朝王存被旨删定,总二十三路,京府四,次府十,州二百四十二,军三十七,监四,县一千一百三十五。
2、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八
《元丰九域志》十卷
知制诰丹阳王存正仲、集贤校理南丰曾肇子、开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等删定,总二十三路,四京,十府,二百四十二州,三十七军,四监,一千一百三十五县。
3、《玉海》卷一五
《熙宁九域志》
熙宁八年七月十一日辛丑,诏三馆秘阁删定九域图。以都官员外郎刘师旦言:今九域图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,至今涉六十余年,州县有废置,名号有改易,等第有升降,所载古迹有出于俚俗不经者,乞选有地理学者重修。乃命集贤校理赵彦若、馆阁校勘曾肇充删定官。彦若辞。复命光禄丞李德刍删定,而知制诰王存审其事。既而上言,以旧书不绘地形,难以称图,更赐名九域志。壤地之离合,户版之登耗,名号之升降,镇戍城堡之名,山泽虞衡之利,皆著于书。(始四京,终化外州。)道里广轮之数,昔人罕得其详,今一州之内,首叙州封,次及旁郡,彼此互举,弗相混淆。总二十三路,京府四,次府十,次州十,州二百四十二,军二十七,监四,县一千一百三十五,为十卷。(曲阜集有进表。)会要:元丰三年闰九月,延和殿进呈。六年闰三月,诏镌。八年八月,颁行。十卷。
《熙宁都水名山记》
熙宁八年七月四日甲子,右谏议沈立上都水记二百卷,名山记一百卷。(诏奖之。)书目:职方机要四十卷,大观中晋原丞程纟寅撰。纟寅案新、旧九域两书,上据历代诸史地志,旁取左传、水经注释,并通典言郡国事,采异闻小说,纟由次为书。
《元丰郡县志》
绍圣四年九月十七日,兵部侍郎黄裳言:今九域志所载甚略,愿诏职方,取四方郡县、山川、民俗、物产、古迹之类辑为一书,补缀遗缺。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。大观二年四月二日,详定九域图志强渊明上言续修其书,诏四方以事来上。(宣和罢书局,不及成。)
4、《曲洧旧闻》卷五
本朝《九域志》,自大中祥符六年修定。至熙宁八年,都官员外郎刘师旦言:自大中祥符至今六十年,州县有废置,名号有改易,等第有升降,兼所载古迹有出于俚俗不经者,乞选有地里学者重修之。乃命赵彦若、曾肇就秘省置局删定,今世所刊者是也。崇宁末,诏置局编修,前后所差官不少,然竟不能成。
5、《元丰九域志》跋
右元丰九域志十卷,系从宋刻摹本钞得者,中亦不无阙文,然首尾备具,因取各本参校,分注其下。其曰江本者,则采集遗旧书江南书局所进本;曰浙本者,浙江书局所进本也。江本殊多脱误。又有嘉定王氏本,与浙本多同,惟首无阙卷。朱竹先生谓昆山徐氏所藏宋椠本失四京第一卷,而府、州、军、监均有古迹一门,盖民间流行之书,今浙本正复如此,其题辞称新定九域志。考王伯厚玉海所载有云:“绍圣四年九月十七日,兵部侍郎黄裳言:‘今九域志所载甚略,愿诏职方,取四方郡县、山川、民俗、物产、古迹之类,辑为一书,补缀遗缺。’诏秘省录山海经等送职方检阅。大观二年四月二日,详定九域图志强渊明上言续修其书。诏四方以事来上。宣和罢书局,不及成。”知今本之有古迹及元丰以后之以州升府而皆书某府者,正当日续定而未经呈进之本也。善乎刘知几之言曰:“城池旧迹,山水得名,皆传诸委巷,用为故实,鄙哉。”则朱氏所谓民间流行之书者,其意固别有在矣。是书流传颇罕,即藏书家如徐兴公、钱遵王之属皆不著于录,乃付之梓人以广其传,其鄙见所及间有可备讨论者,亦为条系卷末。昔胡身之注通鉴,其释唐末五代地理资是书为多,故今所考核亦多徵胡注。第胡于通鉴卷二百七十二注云:“九域志于大梁注及滑州注其道里远近自有微差者,今不敢轻改,因两存之,中间若此类颇多。”则亦以见古人著书每并存异说,以待参检,而疑事毋质尤为吾人读书之要务也。又沈存中言熙宁中废并天下州县,迄八年凡废州、军、监三十一,县一百二十七。其所列如万州,如富顺监、雅州之荣经县,志俱不言熙宁中曾废,象州之武化,并不言曾有是县。然志于河中注有庆成军,谓废于熙宁元年,而沈不数;又如广之四会、秦之长道、辰之麻阳,俱于熙宁中改隶,而沈乃列之废县。盖互有不照云。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十六日桐乡冯集梧识
甲辰之岁,校元丰九域志刻之。今夏晤海宁陈君云曾得影宋刻钞本九域志,盖为钱遵王家藏书,与余校刻本不无异同,亟借以来,旋又借得海丰查氏所藏钞本,与所云钱氏本织毫莫二,其脱叶数处及第九卷之误入古迹三条,并多有之,知为同出一本,乃取刻本重校一过,得若干条,即以钱本标目,补系各卷之后,而讨论所及,颇有前所未及者,亦依次附列之。昔人谓校书之难,比于扫落叶,况耳目浅陋,岂能免疏谬之诮。余既喜见此本,足以补向之不逮,则又安知异日不更有补今兹之不逮者乎。陈君字仲鱼,多闻嗜古,于是书有书后一篇,其论黎阳大亻丕山据本志、复据宋史及文献通考,谓蔡氏书禹贡传不当以黎阳县系今通利军,此诚王厚齐未经论及者。惟是南宋人著书,所言今某军某州某县,其地多半已非宋有。夫昭代故土,岂容置之不论?然窃谓宜云本朝某军某州某县,而不当云今某军某州某县也。因陈君语,并及之。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八月冯集梧又识
6、《跋元丰九域志》
《九域志》十卷,元丰中,丹阳王存正仲被旨兴曾肇、李德刍共撰。曩见宋椠本于昆山徐氏,失四京第一卷,次卷亦多阙文,特府、州、军、监、县均有古迹一门,盖民间流行之书,而此则经进也,故晁公武读书后志有新、旧九域志之目。其进表上陈“文直笔核”,洵不鬼乎?其言者宋椠字小而密,斯则格纸轩朗,便于老眼览观,极为可喜,抄而插诸架。德刍别有元丰郡县志三十卷,图三卷,载宋艺文志。小长芦八十一老人彝尊手识。(朱彝尊撰,载曝书亭集卷四四)
7、《新定元丰九域志序》
宋王正仲元丰九域志十卷,余于乾隆乙巳钞得之,逾年,复得桐乡冯太史(集梧)新雕本,用相参校,庶几完善。今年,又从海宁吴槎客(骞)所借得新定元丰九域志,卷帙无异,唯其中兼载古迹为不同耳,然亦无方舆纪要之详,至各县下,前书兼载山水,而此不录,前辈秀水朱锡■谓此乃民间流行之本,理或然也。其去正仲时,当不甚远,因并钞之,亦得以正前书之误字,且及于宋史地理志焉。乾隆五十有二年孟夏既望,东里庐弓父书于钟山书院之须友堂,为余传录者,小门生江宁王友仁也。(卢文绍撰,载抱经堂文集卷四)
8、《元丰九域志跋》
右元丰九域志十卷,其撰书之始,未详见竹题跋。宋代舆地之书,各有命意,如太平寰宇记则专载宋初沿革,舆地广记则专载神宗时沿革,宋史则专载政和时沿革,合三书考之,府、州、军、监每相符合,故知地学之难也。此书所载沿革则自宋初迄元丰时,可补证诸书之缺误;至其各县下载及山川、古迹,寥寥数语,则本隋书及元和郡县志、新唐书地理志体例,不可轻议也。太平寰宇记亦载地之四至,而不及此书之详,宋代镇砦及铜铁监之制,此视宋史为核,五代沿革亦薛、欧二史所不及,土贡亦多于通考、宋史篇,惟羁縻州所载,视他书恨略耳。吴志伊博极群书,撰十国春秋地理表,而于扬吴之地理沿革,抚州节度之废置,不及详载,岂未详阅此书耶?曲洧旧闻谓九域志终未修成,王伯厚为宋末人,著诗地理考多引其言,则是书在南宋时固为成书也,惟伯厚地理考内引九域志甘棠树之类,今本无之,似非宋代原本矣。(程晋芳撰,载勉行堂文集卷五)
9、《元丰九域志跋》
乾隆五十二年九月,在京师,有持书目出售,中有元丰九域志十卷,下署钱遵王影宋钞本,因购之。考读书敏求记不著于录,惟于太平寰宇记云,此书较详于九域志,或当日曾有其书,未及著录与。书中凡遇“本朝”、“皇朝”字,俱空一格,其为影宋本无颖,虽间有缺文,而楮墨精良,缮写工整,洵堪宝玩。朱竹检讨跋寰宇记,云不若九域志之简而有要,与敏求记之言相反,前人所见各有不同。竹又跋九域志,云昆山徐氏所藏宋椠本九域志,失四京第一卷,而府、州、军、监均有古迹一门,盖民间流行之书。今此本无古迹一门,惟福建路兴化军后及广南路南海郡、柳州龙城郡后存古迹三条,岂偶有缺叶,而别取民间流行本以补入邪?困学纪闻引九域志沧州有汉武台,今本无之,亦古迹中语。玉海载绍圣四年及大观二年皆有上言续修九域志之事,“宣和罢书局,不及成”,然则王氏所见者正当日续定而未经进本也。是书流传颇罕,近日桐乡冯编修集梧重为刊布,云从宋刻摹本钞得者,亦有缺字,常取江南、浙江书局所进本参校分注其下,又援引它书,核其异同,条系每卷之末,考订精详,庶称善本,因取以相校,其缺字互为补之,终未能全。至如襄邑,京东南二百七十里,钞本有“南”字,与通鉴卷二百八十一注引志合;秦上州非“奉上州”,与唐书地理志、太平寰宇记合;袭州非“龚州”,与新唐书地理志、太平寰宇记合;令州非“今州”,与旧、新唐书地理志合:此类不可悉举,皆刻本显误,而编修按语之所存而未改者也。其最异者,卫州黎阳县下刻本仅“州北二里”四字,钞本则云“州东北一百二十里,四乡,卫、苑桥二镇,有大亻丕山、枉人山、黄河、永济渠”凡二十七字,因思禹贡“东过洛汭,至于大亻丕”,蔡传曰今通利军黎阳县临河有山,盖大亻丕山也,即指此。按志,端拱元年,以澶州黎阳县建通利军,熙宁三年废入卫州,当云今卫州黎阳县。困学纪闻云:蔡氏禹贡传曰鸟鼠,地志在陇西首阳县西南,今渭州渭源县西也,此以唐之州县言,若本朝舆地,当云今熙州渭源堡;又曰朱圉,地志在天水郡冀县南,今秦州大潭县也,按九域志,建隆三年,秦州置大潭县,熙宁七年,以大潭县录岷州,今为西和州,当云西和州大潭县。谓熙州渭源堡与志合,岷州之为西和州,盖在元丰以后,而黎阳县一条,王氏亦未之论及,不觉跃然起曰:地志之有益于经学若是,向微此足本将何由订正乎?今河南县东有大亻丕山,亦名黎阳山,若就此日言之,当云在河南卫辉府县矣。尝谓天文似难而实易,地理似易而实难,以其沿革无定也。是志仍元和郡县志之例,并列四至八到,又于户口之数,土贡之物,山镇之名,一一登载,而不及人物,观其上表实取法禹贡、周礼,始知竹所称简而有要,为不可易万季。野徵君云,诜一统志奚必及人物,人物自有史传诸书,阎百诗、徵君评困学纪闻,尝称述其说,惜乎不爰及是志为例,然潜邱记录王存上表一则,则其服膺亦可想见,若遵王固未足以语此耳。校订既完,遂记诸简末。是年冬十有一月既望,书于宣武门外之藏海小庐。(陈撰,载简庄缀文卷三)
10、元丰九域志跋
此归安吴胥石先生所校也。严九能书五代史记纂误补后云,胥石先生所校元丰九域志,最平生用意之作,畀人刻之,不存己姓名。又吴胥石先生墓讠志铭云,先生之居京师也,朝贵岁致币物,乞代作诗文,初不少靳至,乞其校定之书,刻以行世,削先生姓名,友朋知其事者,为之呼愤,先生弗校也。是冯氏此书实出胥石先生手,微九能记此事,后世其谁知之。(王国维撰,载观堂别集补遗)
11、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六八史部二四地理类一
元丰九域志十卷,(两江总督采进本。)宋承议郎、知制诰丹阳王存等奉敕撰。存字敬仲,丹阳人,登进士第,调嘉兴主簿,历官尚书右丞,事迹具宋史本传。初祥符中,李宗谔、王曾先后修九域图,至熙宁八年,都官员外郎刘师旦以州县名号多有改易,奏乞重修,乃命馆阁校勘曾肇、光禄丞李德刍删定,而以存总其事,以旧书名图而无绘事,请改曰志,迄元丰三年闰九月书成。此本前有存等进书原序,称:“国朝以来,州县废置与夫镇戍城堡之名,山泽虞衡之利,前书所略,则谨志之。至于道里广轮之数,昔人罕得其详,今则一州之内,首叙州封,次及旁郡,彼此互举,弗相混淆。总二十三路,京府四,次府十,州二百四十二,军三十七,监四,县一千二百三十五,为十卷。王应麟称其文见于曲阜集,盖曾肇之词也。其书始于四京,终于省废州军及化外、羁縻州,凡州县皆依路分隶,首具赤、畿、望、紧、上、中、下之名,次列地理,次列户口,次列土贡。每县下又详载乡镇,而名山大川之目亦并见焉。其于距京距府、旁郡交错四至八到之数,缕析最详,深得古人辨方经野之意,叙次亦简洁有法,赵与■《宾退录》尤称其土贡一门备载贡物之额数,足资考核,为诸志之所不及,自序所称“文直事核”,洵无愧其言矣,其书最为当世所重。民间又有别本刊行,内多古迹一门,故晁公武读书后志有新、旧九域志之目,此为明毛晋影钞宋刻,乃元丰间经进原本,后藏徐乾学传是楼中,字画清朗,伪阙亦少,惟佚第十卷,今以苏州朱焕家钞本补之,仍首尾完具。案张氵昊云谷杂记称南渡后,闽中刊书不精,如睦州,宣和中始改严州,而新刊九域志直改为严州,今检此本内,睦州之名,尚未窜改,则其出于北宋刻本可知。近时冯集梧校刊此书,每卷末具列考证,其所据亦此本也。
12、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卷七二史部二八地理类存目一
新定九域志十卷。(浙江汪启淑家藏本。)此书与王存等所撰元丰九域志文并相同,惟府、州、军、监、县下多出古迹一门,详略失宜,视原书颇为芜杂,盖即晁公武读书后志所云新本,朱彝尊跋以为是民间流行之书也。首卷四京及京东东路俱已阙,次卷亦有讹脱。彝尊曾见昆山徐氏家藏宋椠木,所纪阙文,与此本同,盖即从徐氏录出者。张氵昊云谷杂记称南渡后,闽中刻九域志,误改睦州为严州,今检毛晋家影钞九域志旧本,“睦”字未改,而此本已作“严州”,足知其出于南宋闽中刊本,而古迹一门当即其时坊贾所增入矣。王士祯居易录载所见九域志与此本合,而误以为即元丰经进之书,则亦未见王存原本也。
13、《郑堂读书记补逸》卷一一
元丰九域志十卷,(德聚堂冯氏刊本。)宋王存等奉敕撰。(存字敬仲,丹阳人,登进士第,历官尚书右丞。)四库全书著录,郡齐读书志、通考、宋志俱作九域志,惟书录解题作元丰九域志,殆“元丰”二字,其后所加也。前有进书原序,大略谓:宋自天禧以后,历年滋多,事有因革,以今淮昔,损益实多,而稽地理者,猎以唐之十道图、本朝之九域图从事,有司建言,乃诏臣肇、臣德刍,撰次于秘阁,而臣存实董其事,缀缉大体,略仿前书,旧名图而无绘事,乃请改曰志。郡名之下旧附以氏族所出,以禹贡、周官考之,皆无其文,且非当世先务,兹不复著。其云肇者,谓集贤校理南丰曾肇;德刍,谓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也。考宋志,李氏别有元丰郡国志三十卷,图三卷,盖亦精于地理者。是书始于四京,次及京东以下各路,终于省废、化外、羁縻诸州,于地理、户口、土贡以及州县之等第,无不备载,叙述简括,条理井然,而体例详于元和、太平二志,宜为当时所重也。此本乃桐乡冯鹭庭(集梧)从宋刻摹本钞得重刊,中亦不无阙文,然首尾备具,与提要所载本同,鹭庭复取各本参校,分注其下,至于己见所及,间有可备讨论者,亦为条系于各卷之末云,其目录后,有鹭庭识语。
14、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》卷二一地理类一
元丰九域志十卷。又有别本刊行,内多古迹一门,故晁公武读书后志有新、旧九域志之目。此为明毛晋影钞宋刻,乃元丰间经进原本。
丁氏藏书志有校钞宋本新定九域志十卷,云:“晁氏读书后志载九域志有新、旧二目,别本刊行者多古迹一门,此有之,殆别本欤?而四库提要云,此为毛晋影钞宋刻,乃元丰间经进原本。果尔,不当再列古迹,孰新孰旧,当再考之。”玉缙案:经进本无古迹,新定本有之,丁氏盖未详考存目新载新定本提要说耳。
15、新定九域志吴翌凤书
新定九域志十卷,青芝山堂影宋抄本,复以元丰旧志校勘,卷首原缺四京以下十六版,又脱曹州济阴郡半版,亦从旧志抄补,并录进表一篇,略成完书矣。新定本较旧志多古迹一门,朱竹谓旧志乃经进之书,此则民间传本,未知然否?慨自祝穆方舆胜览残山剩水,仅记偏安州郡,惟此与太平寰宇记犹见全宋规模,而流传甚罕,校者所当什袭而宝之也。乾隆戊戌秋九月,枚漫士吴翌凤书。